恒达测速登_南沙十四五:近期再建4条地铁,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南沙十四五:近期再建4条地铁,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林福江
广东地理 广东地理
Weixin ID guangdongdili
About Feature 广东城市、交通、地理、人文、村落,重点佛山
Today 收录于话题
#城市观察 95个
南沙,既是远离广州主城区的一片待开发土地,又是珠三角地理中心,也是广州融入湾区、连接深圳的桥头堡。
广州地铁18号线、深中通道建设顺利,南沙如虎添翼。做大做强南沙,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内湾形成新极点。请看《南沙十四五规划》。
01
做好产业空间布局
完善产业区域空间布局,按照战略规划、科学布局、重点突破的要求,依托重大交通枢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园区,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重点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城融合、产创融合、数产融合,打造“一轴带动、一核引领、两极联动、五片协同、多点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人才集聚,实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人口、产业变动相协调,居住人口规模和就业人口规模相协调。
争取到 2025 年南沙区人口总量跃上新台阶,常住人口达到 120 万左右。
一轴带动 :沿庆盛大道经庆盛站、南沙站延伸至深中通道连接点,构建连接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产业要素高度连通和流通、产业链群顺畅协作的发展大通道,打造产业要素流通辐射轴。
一核引领:以明珠湾综合服务区和蕉门河中心区为核心,围绕建设高端型开放型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产业综合服务核心区。
两极联动 :围绕庆盛、黄阁先进制造业基础和南沙枢纽站的产业联通优势,实现北部庆盛科技创新发展极和南部万顷沙新兴产业成长极联动发展。
五片协同 :推动智能产业片区、高端制造片区、高品质服务片区、新兴未来产业片区、现代临港产业片区五大产业集聚片区协同发展。
多点支撑 :加快产业园区升级改造,引导分区发展、增强产业需求与空间供给有效匹配,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建设若干聚焦制造实体经济、现代服务经济、科技创新经济等重点领域的专业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街区楼宇等重点产业平台。
02
加快轨道交通建设
对外轨道交通实现 30分钟快速交通圈。构建“一主(南沙站)一辅(庆盛站)三个功能站(通用机场站、蕉门站、横沥站)”的铁路客运站格局。
规划 6 条国铁,在现有广深港高铁、在建南沙港铁路及深圳至江门铁路基础上,新增广珠澳高铁,谋划将深圳至南宁高铁、赣深客专引入南沙。
规划 3 条城际轨道,引入中南虎城际、肇顺南城际和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打造承载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功能区。推进轨道交通产业布局,打造大湾区城际轨道枢纽。
打造地铁出行时空圈。规划形成与广州中心城区连接的“两快一慢一预留”大容量轨道通道及区内“环+放射”城市轨道网络系统。“两快”即地铁 18 号线以及22 号线延长线,“一环”即地铁 15 号线,“放射线”包括地铁 26 号线、31 号线、32 号线、33 号线、38 号线。
规划布局若干条有轨电车线路,服务于城市轨道交通覆盖空白区以及南沙各组团内部区域。实现南沙中心区轨道站点 800 米范围内覆盖人口数占中心区总人口数比例超过 70%。
《广东地理》预判,今年广州市会上报广州地铁15号线一期、地铁32号线一期、地铁22号线东延段,开工18号线南延段,全部利好南沙。而26号线预计只上报沙湾-太和段,不包括南沙段、顺德段。31、33、38号线预计5年后才上报。
广州市地铁1-38号线完整图示
发在广东地理39个读者群
03
打造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深化与前海、横琴、东莞滨海湾、中山翠亨、佛山顺德和南海等周边地区合作,带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推动环内湾地区率先实现一体化。
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化地区高效率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农产品主产区增强农业生产能力、提供优质农产品供给,生态功能区聚焦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
依托山城田江海的空间形态,科学合理提升城市空间布局,塑造各具特色、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一城四区”组团式城市格局。
中心城区依托明珠湾区、蕉门河中心区、南沙湾片区,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大湾区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城市副中心服务中心。
庆盛片区依托庆盛枢纽,建设科技创新应用型高地,重点培育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研发与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北部片区加强与顺德地区同城化建设,打造南沙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大湾区重要的生产服务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南部片区重点提高国际化服务水平和航运服务功能,重点布局科技创新、综合服务,打造广深“双城”联动重要承载区和粤港澳创新合作
示范区,预留未来产业发展空间,加强生态廊道及南沙湿地的保护,建设国际旅游度假中心。
海港片区重点发展港航物流、船舶海工装备等海洋经济,建设广州国际航运枢纽核心承载区。
不断优化城市生态网络、交通网络和生产生活网络,促进枢纽、城区、片区之间互联互通和功能互补。
04
建国际一流科学城
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主动融入湾区协同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构建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推动科技创新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协同化,努力在基础科技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节点,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做出南沙贡献。
加快构建以南沙科学城为核心的多层次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将南沙科学城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高标准建设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为中科院新增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项目提供承载空间,持续引入中科院等各类创新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与承载能力。
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新兴支柱产业。着力推动航空航天、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加强南沙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联动发展,推进明珠科学园、庆盛科技创新产业基地与深港科技创新生态谷、深港创科城等创新平台的对接合作、联动发展,打造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重要节点,推动广深联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依托世界级海港资源,将南沙港区建成现代化综合性国际门户枢纽港。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引导货运功能向南沙港区集聚,建成南沙港四期、南沙港铁路、南沙国际物流中心,推进国际通用码头、南沙港五期等项目建设。
推动广州港 20 万吨级航道工程、广州港出海航道小虎作业区以北至新沙港区航道段升级工程、环大虎岛公用航道工程等内河航道和出海航道建设,提升航道、锚地适应能力和智能化水平。
健全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加密内外贸航线网络,布局更多无水港,强化江海联运网络,完善海铁联运方式,依托南沙港铁路促进海铁深度融合发展,更好联通湘赣黔、滇川渝,通往欧亚大陆,探索实施船籍港转籍无缝衔接新模式,进一步拓展与香港机场海空联运通道。积极拓展“穿梭巴士”支线建设。
优化提升海洋运输、船舶工业、海洋渔业等海洋主导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滨海旅游、海洋信息服务、海洋金融等海洋服务业,提升海洋产业竞争力。
以龙穴造船基地为依托,加快开发高技术船舶和新型海工装备,推进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打造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
06
建设重大金融平台
高起点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构建期货现货联动发展交易市场体系。推动筹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港澳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等重大平台,高水平推进国际金融论坛(IFF)永久会址、国际风险投资中心等重点平台项目建设。
发展壮大南沙区上市服务中心、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建设南沙区知识产权金融示范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内企业搭建交流合作、要素交易和信息流通等功能性平台,形成金融要素集聚效应。
加快国际金融研发、国际金融培训等跨境金融要素集聚,推进跨境资金结算平台、跨境金融要素交易平台、跨境商品交易平台等跨境金融平台建设,探索设立丝路金融国际联盟等跨境金融合作机构,打造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
《广东地理》热文
大湾区62条铁路解读
龙湾产业和形态升级